数万套的已建成保障房,在江西、河南、吉林、湖北、贵州等多地却成了“空置房”。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有5个省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
部分居民“一房难求”,而用于满足低收入阶层需求的保障房为何“有房无人”?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除了建设规划偏远、居住质量不佳等问题,部分保障房还在资金管理、建设、分配环节不透明,甚至沦为“虚假工程量”,造成住房资源闲置浪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住建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达740万套,为历年之。专家认为,保障性住房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建好、用好、管好保障房事关数亿人的切身利益。
一边是“一房难求”,一边是大量空置
审计署日前发布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有5个省市被查出已建成5.75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个别地区的保障房建成后,由于项目基础设施不完善达不到入住条件、符合条件的申请入住户数不足等原因形成闲置。”国家审计署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此次被点名的地区包括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新乡市、吉林省吉林市、湖北省赤壁市和贵州省贵阳市。在空置情况严重的贵阳,已建成保障房空置套数达30855套,占所有被通报省份的一多半,这些住房建成后多年来全部没有分配。
在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中坝住房建设项目,这一保障性工程早在2013年就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记者获取的工程方案显示,该保障性楼盘是中央财政预算内补助资金项目,总建筑面积超55万平方米,建设套数为7100多套。然而,这样一处当地规模大的保障房工程至今已闲置多年。“楼房建好两年多,不通水、不通电,区内道路也没有建好。”居住在周边的安置户刘女士说。
据了解,国家财政补助建设、地方投入人力物力建设的保障房长期闲置,近年来在多个省市频频出现。从各地审计公告来看,建设规划偏远、居住质量不佳,是闲置的主因。
一些保障房仅是“纸上工程”,质量、分配、资金均不透明
审计中发现,还有一些保障房项目仅仅是“纸上工程”。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江西、宁夏、青海等7个省区的12个市县、单位共虚报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或完工量14450套。国家审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应付上级部门考核,有的地区在仅开展前期工作、未达到开工或完工标准的情况下,虚报工程开工完工量。
其中,河北承德市某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上报开工1304套,张家口市桥东区栖凤谷保障性住房项目申报完工1272套,但其真实开工或完工量均为零套。黑龙江七台河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治理工程项目声称开建5221套保障房,实际仅完成800套。
记者调查发现,一系列怪象背后,是部分保障性住房质量和分配、资金环节存在缺陷。
——工程质量存在瑕疵,甚至以次充好。海南省审计厅曾审计发现,全省有24个项目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有的住房墙体开裂、顶棚渗水,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
——分配机制有缺陷,甚至出现“房叔”违规享受补贴、造假骗得房产。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全国有2.06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查出以不实材料申请,并通过审批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
其中,审计机关已在长春、大连等地查出公职人员隐瞒真实收入违规骗取经适房、住房保障补贴。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国土资源局原副局长王洪义一家就拥有12套回迁房。经查,王洪义先后多次利用职务之便,让相关部门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把在村集体土地上盖的住房转换成私有产权,再利用回迁获得保障房之机,违规套取回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