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的个数继续增加,涨幅已连续4个月“翻红”。此外, 一线城市依然是房价上涨的“领头羊”,京沪深房价均超去年同期。
对于不少还在期待买房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年轻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已经加入了“不买房一族”。
中国社科院于去年12月24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也显示,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愿做房奴。据国际在线报道称,蓝皮书在调查时还曾设定一个情境:给这些年轻人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的钱,他们是否会选择买房?结果显示,有超一半的人没有选择买房,而是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多数年轻人很难“一步跨到”买房阶段
“对于大多数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而言,买房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汪利娜说,工作尚不稳定,收入不高,个人也没有足够金融资产积累,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年轻人很难“一步跨到”买房阶段。
这一点,在大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2014年12月,共青团北京市委发布的《北京青年就业人员的住房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大约1/4的北京青年就业者处于“月光族”或“负翁”状态,只有38.9%的“富余者”和28.2%的“小有结余者”居住在自有房屋中。而其余大多数人,还在为存钱凑购房首付款而努力。
“高额的房价,让青年备感焦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是《报告》的撰写者之一。她说,在北京这样高生活成本的特大型城市,将近一半的受访青年认为,“房贷或房租”是日常开支中大的一笔。在支付了房租和日常生活开支后,大部分受访者每月余款“所剩无几”,难以凑齐首付款。
此外,户口也成为一些大城市限制青年买房的“门槛”。
以北京为例,《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青年人群中,60.9%的管理人员、56%的专业技术人员、44.3%的办事人员和61.4%的蓝领工人,户口都在外地。
“无论他们是否获得北京户口,都需要在北京居住,或是购房,或是租房。”李春玲说。2011年,北京市公布了关于贯彻新“国八条”的“京十五条”。新政规定,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京向其售房。
“这也导致很多‘北漂’青年,连买房的资格都没有。”李春玲说。
“几乎每个租房青年都有过一段辛酸史”
买不起房或买不了房,租房自然成为很多年轻人解决居住问题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了解生存艰辛的课,也是租房。
“几乎每个租房青年都有过一段辛酸史。”李春玲说,“比如房屋中介的欺瞒行为、房东涨房租的要求、居住条件差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报告》中反映出的北京年轻人的住房情况,曾一度让李春玲感到“意外和吃惊”。
《报告》显示,租房或住集体宿舍的青年就业者,比重达到被调查者的近2/3。楼房虽是,但也有不少人住在地下室或平房。其中,农民青年租住平房或地下室的比例接近2/3,蓝领工人的比例也超过4成,另有近20%的管理人员、近15%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也是住在地下室或平房。
调查还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的租房形式是合租。近1/3的蓝领工人、约1/5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16.5%的管理人员,租住的房子在11平方米以下。
流动性强则是这些租房青年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报告》称,平均每7.2个月,他们就要搬一次家。
“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长期从事青年住房现象研究。他在“北京市青年住房状况调查”中发现,近5000个受访者中,租住在保障性、政策性住房里的青年仍然很少,只占4.6%,而群租房、低矮平房及地下室等“非正规房源”,占据相当比例。
更多赤壁房产相关资讯敬请关注赤壁房网(www.cbf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