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为房地产减负,把“绑”在房地产身上的土地财政等剥离掉,让房地产真正回归居住属性、民生属性。
3月底是“国五条”地方细则出台的后期限。3月30日,“国五条”北京细则、上海细则、重庆细则等出台。预计3月31日广州、深圳等城市将出台自己的操作细则。至于所有地方能否在3月31日出台细则,还有待后确认。“国五条”是在房价再度反弹的背景下出台的,由此不难看出,决策层不再容忍房价反弹。所以,“国五条”承担着控制房价的重任。从“国五条”及部分地方细则来看,虽有一些亮点,但与公众期待还有距离。以此推断,调控肯定有效果,但效果究竟有多好则有待观察。
各地细则各有特色。比如,北京细则的特色或者说亮点有不少,一是相对其他地方细则较“细”。其他地方细则大多是五六条,而北京细则多达19条。政策越细越有操作性,效果也会越明显。二是堵“漏”。“国五条”出台后引发“离婚潮”,而京籍单身人士禁购二套房,就被舆论认为能防止假离婚。
尽管各地细则时有亮点,但“漏点”也不少。其一,房价控制目标没有具体量化。例如,今年北京控制目标是:与2012年价格相比保持稳定,上海也提出保持房价稳定,并没有给出具体指标。
其二,房贷政策没有明确。包括二套房贷政策、利率、公积金贷款政策等。各地细则均提出,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但并没有进一步明确,显然,这需要央行来明确二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公积金贷款政策则需要住建部来明确。一般而言,公积金政策紧随商业房贷调整而调整。
其三,税收政策漏洞多。尽管北京细则关于个税征收的规定比其他地方详细,但仍然不细。比如,即使可以核实房屋原值按照20%征个税,但房屋装修、房贷利息等如何计算,却没有明确。希望国税总局或地税部门尽快明确,否则,地方细则依然难操作。
其四,限售规定有嫌疑。尽管限售有积极意义,即避免整体房价被高价项目拉高。不过,各地规定报价过高项目不核发预售许可证,有可能演变为帮高价项目捂盘,因为不可能永远限制高价项目销售。
在明确“国五条”地方细则出台时间的同时,却没有明确房贷、税收、土地等政策出台时间。可见,楼市宏观调控在统筹协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否则,漏洞太多不仅影响调控效率,也会影响效果。
笔者注意到,对于已经出台的“国五条”地方细则,一些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并不看好。究其原因,尽管调控在升级,但并没有抓住房价上涨的根本。如何从根子上控制房价?笔者以为,必须要为房地产减负,把“绑”在房地产身上的土地财政等剥离掉,让房地产真正回归居住属性、民生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