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一家独大的时代,正成为过去。
2012年12月21日,保利地产销售额突破千亿大关,成为第二家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而保利之后,中海地产、恒大地产和绿地集团的销售均已突破900亿元。
随着保利突入千亿,中国地产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千亿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房地产业整合、洗牌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百强房企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13.52%增长至2011年的28.05%。而2012年,中国内地销售金额超过或接近500亿元的房企约10家,超过300亿元的将近20家,而超过或接近100亿元的则有40家。
这也是一个巨头争霸的时代,上市房企中,万科、保利、中海综合能力为突出,恒大发展模式相对单一,除了规模,尚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下一个时代的争霸,将主要在万科、中海和保利之间进行。
千亿军团
2012年12月21日,保利地产的签约额突破千亿,成为第二家成功跻身千亿俱乐部的房地产企业,同比增速超过36%。
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中海地产累计实现房地产销售额1059亿港元,至此,中海地产已完成全年1000亿港元销售目标的105.9%。而1000亿目标还是年中在800亿目标上调后的数字。
恒大地产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1—11月实现合约销售额846.3亿元,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800亿元合约销售目标。
抛开恒大,单就规模而言,在保利、中海两大巨头中,保利将对万科构成直接的威胁。
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指标来看,该项营业成本主要是土地及建安成本,2011年,中海地产该比值为57.4%,万科为60.2%,保利为62.8%,恒大为66.7%,也就是说,恒大实现100亿的收入,将较中海多支付9.3亿的成本,以其804亿的规模概算,将多支出70多亿的成本。在费用控制方面,以销售费用控制为例,2011年,中海地产销售费用/销售额仅为0.76%,保利为1.7%,万科则为2.1%,几乎是中海地产的3倍,恒大则更高,达到3.4%,约是中海的4.5倍。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急速扩张后,保利的盈利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数据显示,保利地产2012年1—11月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利润11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和24.8%,此外,保利地产各专业公司2012年1—11月共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利润总额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6%,为公司提供了多样化、稳定的经营收益来源。
2012年前三季度,万科完成结算面积393.4万方,452.3亿元,同比增长66.1%、60.9%。由于降价项目逐步开始结算,合作项目结算占比提升,万科三季度净利润率为11%,较中报降1.2%。
合作开发在协助万科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对万科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不小影响。
发展潜力
在万科、保利和中海三巨头中,保利业务布局为合理,产业链也为完善。
2012年上半年,保利地产多元化经营实现较大突破,完成了商业管理公司的组建,实现了商业运营和酒店管理平台的正式搭建;正式成立养老地产公司,稳步推进养老地产项目试点;房地产基金管理规模进一步扩大。
截至目前,保利地产商业地产销售额接近150亿元,以高端写字楼和公寓为主,其中,广州保利中达广场销售额超过36亿元。对于大型商业,保利地产则以自持为主。
保利地产的商业自持和运营在传统的写字楼之外,早已延伸至酒店、商场、综合体,乃至商业地产的模式——会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保利地产旗下的会展、酒店、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已经贡献了超过7亿元的运营收益。其中,保利地产水城综合体项目运营收益接近2.5亿元,保利世界贸易中心运营收益接近3亿元。
中海的商业地产起步较早,也逐步形成了规模。
资料显示,中海地产在香港、北京、深圳、成都等地拥有投入运营的写字楼、酒店达到41万平方米,2011年的租金收入达到3.6亿港元。同时中海已经列入发展计划的商业物业超过260万平方米,在未来3年内,将有合计近40万平方米的5座环宇城购物中心投入运营。
资料显示,2010年保利作为发起人,联合国内金融机构成立。保利地产持股40%。截至2012年11月底,其募集的资金总额已达到100亿元,悄然间,已发展成为国内大的地产基金。
中海地产在地产金融上也有布局,2010年3月17日中海与工银国际等发起成立了公司首只房地产基金。
万科也试图选择更为便捷和优化的资本通道。
2012年12月25日,万科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重大事项,为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对股价造成影响,A、B股均自今日开市起同时停牌。有消息人士表示,此次万科涉及的重大事项为B股转H股。
另外,万科也于2012年7月完成了对香港上市的南联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的收购。